当年在《商界》看到“广告狂人”的名字和文章,营销人常有一个毛病,但他站稳了
“中国营销策划第一人”的影响力,小年轻也想有一个“后花园”
叶茂中,在中国营销界,真的是没有人不知道的。当年许多做销售的人,必看一本杂志,那就是《商界》。
《商界》,我觉得是为销售人想而想的一本杂志,不仅有当下商业案例,还是销售人的“后花园”。
当时小编还是一个怀有文学梦想的小年轻,特别喜欢有一个栏目“后花园”,栏目定位就是反映销售人的钱权生活。
如果销售是前台,那么销售人的生活就是“后花园”,之所以喜欢,一方面离自己比较近,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小道消息,发表在“后花园”的文章稿费特别高。
小年轻嘛,特别喜欢幻想,也想自己的文章出现在上面,而且还要站稳了,可惜投去的稿件,全是石沉大海。
另外一方面,对一个作者的文章特别看重,因为他的简介写得最牛逼,可能当时的心态,对比自己屡次投稿杳无音信的人生挫折,特别想找到一个突破口,看看人家是怎么写文章,也是为了发表嘛。
后来,我对商业保持浓厚的兴趣,可能就是看了太多他的文章。
我这里说看得多,不是说叶茂中写的文章写得多,当年《商界》里面,可以说是寸土寸金,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施展的舞台。
我说的“看得多”,在买杂志的时候,先看有没有叶茂中的文章,没有的话,基本上不会买;如果有,把杂志买回来,反复看两三次,然后收藏好杂志,几个月后又看两三次。
我这个人记性不太好,一篇文章看多了,别人可能都背出来了,我只是了解大意,而且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读懂他写的意思。
因为我头脑中有一词,经常与叶茂中联系在一起,这个词叫“举一反三”。
我只能“举一”,“三”在哪里?特别纠结。
最要命的是,我在其他销售人的面前提到“中国营销策划第一人”时,我觉得自己很受伤,因为我总看到他们不屑的口吻,“吹的”。
这可能是营销人常有的毛病吧,在“战略上藐视对手”,但在私底之下,总是疯狂的收割。
在营销行业,行业大神都是外国人。许多营销人都在学习外国的著作,然后慢慢地实践,最后形成自己的本土经验。
这种情况,到目前还是如此。在营销界里,这些行业大神是卖思想的,而不少营销人连产品也买不好,何谈思想呢?
卖思想永远是被仰视的,这种高度似乎很难超越。也许是因为在这个行业,人家起步早,积累的案例多,得到的经验也特别多,从而占据着“战略思想”阵地,其他人似乎不太可能冲破出来。
但是有一个词特别好,叫“水土不服”。虽然是行业大神,但不是“常胜将军”,一些在营销人在国外搞得风生水起,但是中国这片土地上,却不灵了。
这是中国营销人的自信所在、勇气所在。
在中国搞营销,还得靠中国人自己,所以营销界的“中国经验”,就变得特别的重要。
营销界都明白,行业大神在全球是出名的牛逼,但是“本土化”却是一个大门槛,想跨过去,不是这么容易。
叶茂中似乎非常看得透彻,“本地经验”才是香饽饽。
中国营销人都有一个毛病的根源,大家都没有“思想”,“思想”都是从外国大神哪里学回来的,凭什么你就牛逼了。
这样,叶茂中成为营销界的“意外”,就凭着“本土经验”四个字。
这四个字,对于只有纸上谈兵的人来说,更像是吹出来的,所有不屑和异样的眼光,可能是没有在商界滚打过。
叶茂中先后出版了《广告人手记》、《创意就是权力》、《吃功夫 七万亿的诱惑》、《转身看策划》、《冲突》等图书,介绍自己亲自操刀的案例,来讲述自己的“本土经验”。
先不说这些“本土经验”有多少价值,但至少已经说明一点,通过“叶茂中”这个案例,为中国营销界找到一些“思想支撑”。
当然,这些东西,都是几十年不断探索出来的结果,也是不断通过写文章得出来的结果。
有时,我看叶茂中的文章,文章是写出来了,但我觉得有些问题,连他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明白。
不可否认,叶茂中是有被“异议”的地方。
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过程中,出现过许多商业品牌,而由叶茂中操刀的商业案例也是不少的。
成功的案例,还活着的“真功夫”、“海澜之家”、“赶集”、“东鹏”、“恒源祥”……
“死掉”的案例也是不少的。如海王金樽、北极绒、蚁力神、海王银得菲……
可见,在营销界,没有“常胜将军”,只有不断地迭代,此时此刻的思路才是最重要的。
老板们的“深谋远虑”,营销人的“胸有成竹”,都是此时的决策所决定的。
不去做,肯定不会成功;去做了,肯定有风险。在“本土经验”中,一个思路最后赢了,成功了,就可能成为“思想”的一个小结论。
所谓成功了,标准各有不同。企业一年不倒,企业品牌还在,就叫成功。做营销策划的人,不可能保证企业十年不倒。
叶茂中做的案例,在当时非常火,但过几年发现,以前很熟悉的广告词,这个品牌去哪儿了。
这是营销人永远的“痛”,因为每个人只能成为这个舞台某个时间上的“主角”,其他时间都是落寞的。
得正网DezSeo(铭立Plus)为你精彩呈现!本文到此结束——
©CopyRight WWW.MINGLIPLUS.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|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