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猫》:有个舞台讲自己的故事,意义才是人生乐事
电影《猫》:有个舞台讲自己的故事,有意义才是人生乐事
每个夏天,在海边的露天场上,七八人一群,五六人一堆,正在吹水。人生为什么需要吹水?
吹水不同于吹嘘,吹水只是找到了一个舞台,七八人也行,五六人也罢,只要有观众,就有讲自己故事的冲动。
聊聊几句,人生乐趣在其中。人生得知己者,不过如是,在这时可以吹吹水,吹水不是目的,而真实流露心中难忍的心事。
每个人都自己的故事,但是能有机会淋漓尽致地说出来,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。细诉心中故事,也是要讲究天时人和地利的。
《猫》原是音乐剧,是百老汇最大的音乐剧,风行了二十年。一个剧,养活多少个演员,年代更替,迎来了互联网元年,终于停止了演出。
互联网时代,人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,就不需要再在露天场上吹水了,以前老中青一起讲述岁月的故事,如今只留下零散的老人,而且是有情怀的老人,才会继续吹水。
自然,像《猫》这样的音乐剧,也失去了它原来的魅力,因为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,再不需要真实流露了,而是需要带上面具,因为你的故事不是讲一天,而是天天讲。
不比当年的吹水光影,那是需要岁月沉淀的。
从音乐剧《猫》停演之后,到2019年12月20日上映的电影《猫》,也已经近20年,想必在美国历史文化中,能再拿出来翻拍的,《猫》自然是不能放过的。
汤姆·霍珀执导,由朱迪·丹奇、詹姆斯·柯登、弗朗西丝卡·海沃德、伊德瑞斯·艾尔巴、泰勒·斯威夫特、詹妮弗·哈德森等联合出演。
电影《猫》基本上遵循了原著的内容,框架并没有改变,但人物和出场的次序发生了变化,毕竟舞台剧的艺术与电影艺术会有一些区别,为了达到电影效果,增加戏剧化元素。
在今天,如果你已经不能坐一下,静静地听一个人讲一段故事,想必这部电影会让看不出有什么娱乐的效果。
只有那些还有“吹水心情”的人,追求着诉说的快乐。
1、“吹水人”
音乐剧《猫》作者安德鲁·韦伯毫无掩饰,《猫》是根据艾略特写的儿童诗《擅长装扮的老猫经》改编而来。
安德鲁·韦伯是一个严肃的剧作者,在搜集大量的材料之后,才形成了音乐剧《猫》的模型。
由于音乐剧《猫》保持对儿童真挚的感情色彩,一直备受儿童观众的喜欢。
我们都是从孩子走过来,所以知道孩子们会说些什么话,会做些什么什么。孩子会说一些令成人啼笑皆非的事情。
在粤语的世界里面,“吹水”有时被理解“吹牛皮”的意思,总觉得不是一件好事,暗指你这个人不务正业,光说不做。
如果放回到孩子的语境之下,那时的异想天开,可能是今天你的成功的原因。
简单地把“吹水”理解为“吹牛皮”,也许你真的不是明白人。
在《音乐剧》里,每一只“猫”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,有些人会慷慨陈词,有些人会细声和语,并没有人剥夺这种诉说的自由。
有时,我看到有些成年人,听到孩子说一些没有边际的说话,就以成年人的视界来打断孩子的翩翩联想,这是一种多不友好的剥夺啊!
2、“吹水”心路
自己遇到的事情,为什么还要说出来呢?
是为了自己曾经活过,还是自己太寂寞了。在《猫》的世界里面,你似乎看到全是童话的世界,并不因为你是一种流浪猫,而没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。
孩子们为什么喜欢《猫》?
不只是因为《猫》的语境更贴近孩子的思维,而是孩子们发现,自己也应该需要一个舞台。
在家中,父母就是孩子的舞台,可惜自己的父母太忙碌了,孩子的舞台没有了,怎么办?只能躲在网络世界里寻找适时的快乐,而背后却是无言的心理陷阱。
“吹水”的心路,不在乎你说得有多优雅,而是在于内心得到籍慰。
3、拒绝同情
电影《猫》里面,没有一个讲述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。
身份低微,拒绝同情,就能活得有自尊。
接受他人的同情,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,你依然没有看明白这个世界,你依然不是一个明白人,你还没有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。
为什么在《猫》里面是可以这样的呢?
孩子不懂得社会身份地位,也不知道你虞我诈,孩子与孩子的交流,来自自己真实的认知。
孩子之间,是没有同情的。
年纪大了,有了自己的经历,发现有自己也值得被他人同情。看到可怜的人,不止有了同情,更有了慈悲之心。
这都是长大之后的事情。
不知道电影《猫》是否可以带给你这副心情?
美丽的明星泰勒出演小母一角,看图片就知道,你有眼福了。
得正网DezSeo(铭立Plus)为你精彩呈现!本文到此结束——